中国特色载人飞船不做动物实验 『太空美文』(104)2025年6月19日

  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是载人航天与其他航天活动的根本区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曾对七大系统的总设计师们说,第一艘飞船的乘员,应该是我们这些总设计师。我们什么时候敢坐飞船上天了,才能有十足的把握让航天员乘坐飞船上太空。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还设计了更先进、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统。即便发生意外,也能让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在研制方法上,王永志认为国外大量载人航天飞行已经证明,人类是可以适应超重和失重环境的,只要我们的火箭和飞船满足设计要求,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

  中国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没有上过一只猴子,也没有进行大动物试验。因为到2002年8月,世界各国已经有906人次航天员上过太空,这其中有男有女,他们从太空返回地球后照样生儿育女。有一位宇航员最多已经7次上天。岁数最大的航天员77岁都完成了太空飞行任务。这些资料的数据说明,人能适应升空和返回段的过载,也能适应飞船在轨运行的失重状态,中国人没有必要跟在外国人后面走“猴子变人”的漫长试验过程了。

  自从1957年10月苏联人将第一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之后,人类似乎已经找到了运载火箭这个“天梯”去登天,但是载人航天和发射卫星又完全是两回事情。

  人要进入太空,必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克服地球强大引力的束缚,这一问题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变得相对容易一些;第二个便是如何保证人的生命安全问题。

  对于太空环境,人类一无所知。人在太空环境中会遇到哪些危害?人能否在太空中存活?更为急需知道的是,运载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震动和噪声,特别是在加速上升和减速返回时所产生的巨大超重以及飞船在进入轨道后出现的失重状态,如何保证人体的承受能力?这些致命问题都是实现载人航天无法回避的难题。

  于是,人们首先选择了一些动物作为飞行的先驱者。1951年4月18日,美国空军用“空蜂号”探空火箭将一只猴子送入了高空。

  苏联自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立即就转入了让卫星搭载试飞狗进入太空轨道的实验。1957年11月3日清晨,苏联用运载火箭把“卫星二号”和小狗莱卡准确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每102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由于根本没有想到将卫星回收,小狗莱卡上天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可能再返回地球。

  王永志决定在无人飞行试验中,不做大动物实验,研制一种比动物更为真实的模拟人类代谢规律的“拟人代谢装置”,考核飞船的载人环境,这样做使中国飞船跨越了大动物实验阶段,从无人飞行试验直接跨入载人航天飞行。

  2002年3月,中国发射的第3艘无人飞船里面有一个能模拟真人一样吸入氧气,排出氧化碳的拟人装置,这个假人经过太空如同真人一样呼吸旅行后,依据获取的数据分析,中国飞船完全可以达到3人飞行7天的供氧和其它生理环境要求。

  有人曾担心地问王永志:“美国和苏联的载人飞船都是先载动物上天做试验,你怎么一下子就要把人弄上去啦?”

  王永志说:“我们对上猴子的办法也进行过分析,中国最聪明、最好训练的是云南的猴子。训练猴子就要搞动物饲养房、动物训练室。一算账,建一个猕猴饲养房就得三千万。其实猴子也不是很好训练的。飞船升空,有过载,有噪声,猴子要受惊,害怕,不吃不喝怎么办。我们的飞船按设计可以在太空自主飞行七昼夜,如果猴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下来它就死了,这究竟是飞船的问题,还是猴子自身的问题?很难说得清楚。反倒会给航天员增加了有顾虑不敢上的思想负担。另外,用猴子也不能完全模拟出人的生存条件来,因为猴子的最大代谢能力只有人的六分之一,对氧的消耗很慢。我们的飞船返回舱设计的是三名乘员,如果要模拟出三个人的生存条件,那就得用18只猴子,返回舱内也装不下。其实,我们的拟人装置更科学,不会有风险。如果不创造地前进,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赶上40年差距!”

  2001年4月,王永志应邀到莫斯参加庆祝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太空飞行40周年的纪念活动,母校莫斯航空学院专门为他授予“荣誉博士”号和杰出毕业生金质奖章。

  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中,王永志用俄文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特色和技术特点,他刚讲完,当年他的俄罗斯老师米申院士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坐在主席台上情不自禁地大声对台下的听众说:“你们都听到了吧,中国飞船不是俄罗斯的‘联盟’号,中国飞船就是中国飞船!”米申教授作为当年“联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他深为自己曾经的学生而自豪,他为王永志掷地有声的报告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