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原因是,前几年贡献了大量热点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再次召开,众多汽车行业的重要人物再次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比亚迪和吉利的“突然交锋”。
关于此次交锋的细节,许多读者已在前几天有所了解,尚未了解的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信息(此处不便详述)。暂且不论其中的是非对错,这场争端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加剧,原本预计在2026~2027年才会到来的“最残酷竞争阶段”正在提前来临。
近期各家车企冲突的根源究竟何在?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应对此次行业危机?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否存在着平缓过渡的共存之道?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在重庆论坛上,除了吉利和比亚迪,其他汽车企业也发表了诸多意见。这些意见的内容结构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反对价格战”和“坚守底线”上,强调自身并未参与价格战。
然而,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在“5月底”这一时间节点之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广泛“价格战”早已全面展开。这场价格战的“导火索”实际上在去年就已经埋下。
在2023年和2024年初,比亚迪发起了“油电同价”和“电比油低”两次重大市场行动。通过整体性的价格调整,结合产品动力技术(尤其是油耗表现),对乘用车市场产生了两次显著的冲击。在短短两年内,不仅实现了销量的大幅增长,还推出了一系列不同价位段的标杆车型,如海鸥海豚、秦PLUS、宋PLUS元UP秦L海豹06等。
从众多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比亚迪所取得的成绩反而简化了他们的任务。因为比亚迪的热销产品揭示了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与偏好,通过分析用户对比亚迪产品的反馈,竞争对手可以更精准地定位比亚迪,并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自2024年中下旬起,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15万元以下的市场,出现了多个品牌争夺同一细分市场的现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吉利的“星愿”。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电动汽车用户联盟”得出结论:吉利星愿是一款借鉴了比亚迪成功经验的产品,最终以海鸥的价格、海豚的配置和海狮的空间,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
这种“贴脸竞争”自去年年底逐渐展开,尽管受到各类补贴的影响,但对比亚迪并未造成显著冲击。直至2025年,这种竞争态势才开始显现其真正的影响:星愿的销量在销售季节的持续增长,逐渐侵蚀了海鸥和海豚的市场份额。
除了星愿的“精准针对”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补贴和降价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刺激效果正在迅速减弱。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4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达到1012万辆,同比增长11.6%;全行业收入为3.26万亿元,同比增长7%;利润为1326亿元,利润率仅为4.1%,同比下降5.1%。可以说,当前销量的小幅增长主要依赖于降价和利润的压缩。
根据虎嗅汽车向多家自主车企销售了解的情况,2025年以来,各种补贴对消费者下单的促销效果持续减弱。能够享受补贴且急需用车的消费者去年已经购买,而剩余的用户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理性与谨慎,普遍在等待补贴政策和车企价格战的进一步升级。
前不久启动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请注意,这并非政策),由于仅是一项推广活动,而非提供实质性补贴的政策,导致许多农村用户感到失望,继续选择观望。
比亚迪在1月至5月期间的批发销量达到173.6万辆,年度目标为550万辆,完成度为31.6%;
奇瑞在1月至5月期间的批发销量达到26.8万辆,年度目标为260万辆。根据去年的数据,目前完成度刚超过10%。今年,奇瑞还计划超越行业平均水平10%至20%。
从众多汽车制造商的角度来看,面对已经打造完成并陈列在展厅的产品,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无疑是“销售出去”。为了在综合性价比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降价”。因此,比亚迪王朝网和海洋网针对竞争对手的举措,首先在4月推出了各种优惠措施(实际上是变相降价),随后在5月进一步推出了“全面降价”的宣传。
在比亚迪启动“一口价促销”活动之后(5月23日),在中国汽车协会发出倡议之前(5月31日),短短一周内,零跑、上汽、吉利、奇瑞、长安等汽车厂商纷纷跟进降价。其中,吉利推出了6款车型的降价措施,包括针对比亚迪的星愿、银河L6 EM-i、星耀8等。
众多汽车制造商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他们对“价格战”的真实态度:虽然不愿意降价,但如果竞争对手降价,自己不降价则难以应对。
在这一基础逻辑下,叠加目前国内众多车企、品牌和海量产品所形成的“一个坑一堆萝卜”市场竞争格局,用户争夺战毫无停歇的可能。因为总有车企会主动抢夺市场,其他车企则不得不跟进加码,最终演变成一场“无限加码”的竞争游戏。
既然现有的汽车行业格局无法避免“价格战”,那么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重塑行业格局”。这一清晰的思路虽被许多人所见,但如何从当前的“合资+自主+新势力”近100个品牌,逐步过渡到成熟汽车市场的少数几个大型汽车集团,每个集团统筹多个品牌的最终结构呢?
在重庆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从第三方视角出发,分享了一个众多车企未曾提及的观点:兼并重组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
他还补充道:无论是治理内卷还是兼并重组,都离不开政府层面的综合整治与合规引导。政府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强化整车企业的退市机制,清理僵尸企业,管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要对本地企业的过度扶持,转而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汽车消费服务体系的建设。
他还提到了兼并重组的四种路径:首先,大型汽车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其次,传统燃油车企与新能源车企的战略整合;再次,新能源车企之间的优势互补;最后,国际车企与本土新能源车企的技术合作。
这四种方式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种已经为不同汽车企业所实践。例如,吉利旗下的极氪与领克的整合,以及广汽、上汽等集团的研发体系重构,均展示了资源整合带来的效率提升。在燃油车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方面,合资车企如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也处于领先地位。此外,零跑与海外巨头Stellantis的合作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与“兼并整合”所强调的“收缩”不同,除了极少数在中国已失去竞争力、不得不退出国内市场的合资品牌(如广汽菲克、上汽雪佛兰等),其余众多车企所追求的并非健康的成长,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留在竞争舞台上的机会。当前的局面,正是众多车企共同加码的结果。
在本次重庆论坛举办期间,有消息称多家头部车企的一把手于6月7日接受了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及发改委的密集约谈。在5月份价格战中表现活跃的品牌成为首轮重点监管对象。这些企业的高层被要求严格遵守指令,不再参与无底线的价格竞争。同时,他们还被要求提交利润报表。相关企业的财务团队已按照要求,迅速且严格地提交了指定材料。
尽管众多车企之间并非没有默契,但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能够留存下来的自主车企均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更不用说那些虽已落后但仍力求追赶的合资车企。加之各车企在资本、品牌和技术体系上的差异,为兼并重组设置了重重障碍。
可以预见,即便未来的价格战有所缓和,只要没有企业选择退出竞争,各大车企之间的激烈竞争仍将持续。